宗教民俗

 

民族语言

民族最显著的特征是语言。泸溪县境内聚族而居的民族有苗族、土家族和汉族。语言有苗语、土家语、佤乡语和汉语等四种语言,通行汉语文。

  境内各族村落相错,往来密切,有的既会讲苗语又会讲佤乡语;有的既会苗语又会土家语还会佤乡语。尤其是县北梁家潭、八什坪两乡的许多村落就是如此。

汉语

泸溪话。泸溪话属湘语辰溆片方言,这种方言分为三片区:一是武溪方言片区。分布在武溪镇、白沙、洗溪、八什坪、梁家潭、白羊溪七个乡镇大部。二是浦市方言片区。以浦市镇为中心延伸到与白沙、达岚接界的部分村寨。三是兴隆场方言片区。带西南官话色彩,分布在达岚、合水、兴隆场、永兴场、石榴坪等地。

西南官话。解放岩乡全部是这种语言,小章乡、潭溪镇不讲苗语和土家语的村寨(除乡镇政府所在地)讲这种语言,小章乡、潭溪镇、梁家潭乡、八什坪乡等乡镇的苗族土家族村落对外使用这种语言。

苗语

泸溪县苗语分为两个语系:操湘西方言东部次方言中部土语的在洗溪、潭溪、梁家潭、八什坪等乡镇除讲武溪镇方言、西南官话和乡话的苗族村落;操湘西方言东部次方言南部土语的在小章乡以及白羊溪、解放岩乡除讲西南官话和武溪镇方言的苗族村落。

中部土语。这种语支为泸溪县苗族的主要语种,由洞头寨延伸到吉首的丹青片区、古丈县的平坝、河蓬、山枣、岩头寨等地。操这种苗语的有十几万人口。与湘西“生苗”区苗族一样,泸溪苗语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有四十八个声母、三十五个韵母、六个声调。

南部土语。泸溪小章(以小章为中心的南部土语)苗语与洞头寨(以洞头寨为中心的中部土语)苗语相互能通话。不同的是,小章苗语多在实词前冠“仡”(读革音)。如“仡台”(刀)、“仡犁”(犁)、“仡夺”(斧头)、“仡点”(板凳)、“仡安”(住房)、“仡歪”(锅子)、“仡地”(碗)、“仡塘陪”(猪栏)、“仡塘泥”(牛栏)等。而洞头寨苗语则冠以“古”。“古”、“仡”都是虚词(修饰词),“古”是“仡”的转音。

佤乡语

佤乡语又称佤乡话。讲这种语言的人们在自称上有三种称谓。他们聚居村落有四十五个村三万多人。1983年以前其民族成份为汉族,1983-1985年,遵照中央政策按他们的意愿和血缘关系,一部分改为苗族,一部分改为土家族,一部分仍是汉族。

土家语

操湘西土家族方言南部土语孟兹语土家族的主要集中在潭溪镇的部分村落,且以向姓和覃姓为主,现在只有婆落寨、铺锄、下且己、下都几个土家族村寨会讲土家语。

盘瓠文化

从泸溪县老城武溪镇坐船,溯沅水上行二十二华里,在那弯曲河道的西岸河畔,有座百十户房舍稠密的村庄,那就是瓦乡人居住的村寨--屈望村。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左徒、爱国诗人屈原,被逐放到江南后,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常常沿江河游览考察民情。在泸溪县境内至今仍遗存众多盘瓠文化遗迹与事象。

20105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湖南省泸溪县县申报的“盘瓠传说”入选,列入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巫傩文化

巫傩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在商周时期就极为盛行,《周礼》、《论语》中均有明文记载。傩面具就是出于这种“重祭祀、信鬼神”的巫傩文化,是它的重要表象之一。

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俗称辰河戏,产生于明初,辰河高腔的曲腔幽雅,表演朴实,富有乡土特色,广泛流传于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与这些地区毗邻的贵州的桐仁、松桃、印江、思南、玉屏、镇远和四川省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市)。

1998年,巴黎秋季国际艺术节邀请了泸溪县剧团的辰河高腔戏《目连救母》在巴黎、巴塞罗那等地演出,被誉为“东方戏曲艺术的瑰宝”。

苗族跳香

苗族跳香,是湘西州苗族三大主要祭祀活动之一,苗族先民们,慑于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为了缓解恐惧意识,只能祈求神灵的保护,是苗族瓦乡人欢庆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一种祭祀性节会。从跳香舞敬奉的神灵来看,有360座木雕神像,分别是天王、地王、人王、谷王等诸多神像;还敬请三清三虚祖师八方神灵等,其主旨就是请神保佑,消祸禳灾。

  跳香,是以苗老司为主角的祭祀活动,在农历九月中旬至十月下旬举行,主祭“五谷神”以及傩公傩母、盘瓠辛女、三清三虚和八方诸灵。主要分申法、谴事、发童子、传五谷、旋转五个部分。祭祀舞蹈老司旋转(独舞)、发童子(多人舞)和群众自由娱舞。跳香祭“五谷神”,主要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避祸弥灾、人丁兴旺。于2009年,苗族跳香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